close



萬丈高樓平地起,有很多新生不明白,當收到老師的材料準備信時,地基就開始動工了。然而,為什麼一定要固定那些字帖?碟子還有分?不就是墨汁嗎?墨汁怎麼 這麼貴,吳竹從小用到大沒人說過不好啊?毛邊紙不是路邊文具店都有賣嗎?還要特別跑一趟?毛筆?家裡有很多以前的,先用用看,不行再說吧!有很多“才藝班 熟手”一定會有這些“判斷力”,“替代功能”強大,令人望塵莫及。
第一堂課,老師仔細講解所有準備工作,工具擺設,泡筆,倒墨,坐姿,握筆,沾墨,書寫位置及移紙。第一張的字,作為起跑點的依據,說明習書的初衷。然後教授第一個字,說明筆畫方式及結構。
這些只是“詩硯齋”的上課規定?還是無論在哪依然有理可循的書寫方法?為何第一堂課要對姿勢及準備動作解說詳細,卻不對筆法結構詳細解析?
為何一定要規定相同的書寫工具?唯有將工具材料的問題降低,才能對焦於更加精細的部分,舉例來說,為何一定要三格碟?碟子的大小,決定墨汁攤開的面積和蒸 發的速度,會影響寫字時墨的濃稠度,也需有足夠的面積讓筆毛可以整個浸入;格子角落的角度,使我們得以刮一次墨就可整理筆毛的兩個面;格子排列位置,讓沾 水沾墨的順序流暢;碟子的重量足夠承受刮墨時的力道而不移動;瓷器的細緻,不易將筆毛刮傷;白色的瓷,刮墨時就可鑒定墨的黑度。這些種種皆是老師們試用了 市面多種的碟子後,多方考量,才慎重地指示新生使用,這其中包含不只是老師們的專業,更是對習書者的心意與慎重。所以當我們為了準備而花時間時,別忽略了 老師們花了數十倍,甚至是數百倍的時間尋找最適宜的工具材料給予學生。
在詩硯齋習書已近兩年,過程中不斷地去回顧第一堂課所教授的內容,慢慢自我修正,一層又一層的破與立,不斷地去思索老師對工具材料的考量,進而才有能力去 鑑賞其他的文房墨寶;修正體認思索姿勢、握筆、施力的關係,才能對毛筆有更深的認識和控制力。第一堂課如此重要,因為是兩位老師每分每秒皆在思索、研究著 書法,數十年畢生的精華累積,身為學生需要做的是去慢慢理解老師們的考量,而不是任意地去忽略這些心血,用淺薄的見識去質疑老師的專業。所以,沒有將第一 堂課的筆記做好的同學,快想想如何討好旁邊的同學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侯吉諒書法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