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程度與態度
準備新開「細說趙孟頫〈赤壁賦〉」課程,有些黃老師的學生問,如果沒有任何程度,例如只上一個月,能不能報名。
課程中沒有說明限制資格的,就表示不管程度如何都可以報名。
今年陸續開了一些課程,我也有一點感受和心得,順便整理在此和大家分享。
書法課程的開設,我是經過相當考慮的,例如,已經出版了《如何看懂書法》、【侯吉諒書法講堂】以及《如何欣賞書法》幾本講書法基本觀念的書,到底還要不要再上如何欣賞、解說的課程,其實我是有點猶疑的,因為書已經寫出來在那裡了,大家不是自己讀就可以了嗎?
好像是,但其實不然,書法有很多觀念不 是說了就懂,更不是懂了就會。例如說,有一次講到左右組合字的「借邊」觀念,我發覺竟然幾乎沒有學生懂,可見教學之間的認知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,有時我覺 得不需要教的東西,卻是學生最需要的,這點很不容易掌握,因而也希望同學可以在上課或論壇多提問。
說到提問和回答,我經常看到的是,同學 們通常不太敢表示意見,一是怕自己回答不好,二是不十分明白我的意思,第二種情形我會在上課的時候及時修正,把問題說得更清楚,前者呢,同學們首先要擺脫 「要回答正確(或漂亮)答案」的預設立場,我要同學們回答問題,不是要知道答案,而是要理解同學們了解多少。
因為教、學二者的差距有時真的很大,例如可以分析的字形結構我認為可以不必多說,大家「應該」可以自己分析,所以我通常把重點放在書法中最難理解的筆法、力道、境界等等問題。
但顯然字體結構對某些同學還是有許多疑惑存在,所以我會考慮是不是開設課程,專門講字體的結構。
也就因為這樣,所以當初我才決定不管學生如何,就按我自己的規畫,把我認為應該教的、必須教的,陸續安排課程。
值得安慰的是,在上課的過程中,常常有許多學生表示,有上過這種課和沒有上過,很快眼力就差別出來的,事實上也是,有幾位學生在上過這些課程以後的書寫能力明顯突飛猛進,我想就是得力於這些課程的幫助。
當然,也有一些情形是讓我比較訝異的,比如說,有的學生並沒有按我的規定交作業、寫功課,甚至沒有事先做準備,這樣的情形,我看在眼裡也只能暗暗嘆息。
學習任何東西,能不能有收穫,收穫多寡,取決於程度和態度,而不在老師的授課內容有多少「秘訣」。
我的書法課程一般書法老師不一定懂,即使懂,他們大都也不願意教。我的課程是我將近四十年來研究書法的總和,有時一句話,就是三四十年努力才得到的結論,有時就是直指學生學習的盲點,不點破,大家永遠不會懂。
書法的筆法一直到唐朝顏真卿的時候,都是書家的不傳之秘。一個書法家如果可以說出他的師承是來自王羲之,那麼就表示他是正統絕學、高人一等,書法的血統就是不一般。
時代變了,許多秘訣不應該再深藏自固,站在推廣書法的角度、站在同學在工作、生活非常忙碌的情形仍然可以保持對書法的熱情,我就覺得不應該藏私。
但不藏私的教法也有缺點,就是太容易獲得,所以難免有些人反而覺得沒什麼,甚至不珍惜。有些學得不錯的學生,也因為以為都了解了我的秘訣,所以就失去了對書法和老師的尊重,至少,可能因為進步不再神速而很快失去了學習的耐心。
所以,後來我才強調說,其實學生學到的,可能不到我的千分之一,我這樣說,不是在表示我多厲害,而是在提醒同學,書法沒那麼淺,最深奧的部份我連提都還沒提呢。
誇張嗎?完全沒有。
「細說趙孟頫〈赤壁賦〉」的安排,其實就是想要探討一下那個從來未說的部份。黃老師問我,我要說教什麼,其實了解我的同學都知道,我的課程一向非常有系統,作為深入歷史名家的第一堂課,我自然有我的規畫,而之所以沒有公布的原因,是因為我還在不斷思考不斷加強課程內容。
然而要提醒大家的是,不管你的程度有多好,上課的效果,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態度,如果你的準備夠充份,對趙孟頫的書法、生平理解愈多,可以獲得的,當然就愈精采,但如果只是腦袋空空等著我從最基本的東西介紹起,那麼很多東西就必然聽不懂,收穫也就少了。
近年我對學生學習書法的目標,是從會寫慢慢轉到深度欣賞,因為如果連看都看不懂,好壞都分不出來,那就不可能會寫得好,「細說名家」這一系列的課程,就是希望可以達到深度欣賞的目的。
arrow
arrow

    侯吉諒書法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