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     寫字磨墨是件享受的事兒,細緻如玉的石質,嫩如嬰兒肌膚,
隱隱泛著青光,雕刻溫潤飽滿地恰到好處,然後再來個“濕身狀”,
瞬間大自然鬼斧神工硬是截下一角,方寸裡產生深遠的空間感,
變化無窮盡---這是硯。而墨條,精美的壓模產生出銳利的圖形紋路,
或是陽陰文的墨名,雅緻的文意配上美麗的色彩,放在盒中、
握在手上有說不出的滿足,出墨時也有特殊的香氣怡人,各種色溫
色澤的墨色盡現,或許再搭配上一個圓潤可愛的水滴,落下那幾滴露珠,
這樣風雅的韻味,心曠神怡。然後將精製好筆浸入那恰到好處的墨中,
刮入白瓷碟裡,那金光深沈的黑,流動的質地仿佛昭告著又是一次
絕佳的書寫狀態。果然,筆畫銳利如鑲嵌入紙,運筆時卻流動如煙,
這樣的恰到好處,全身都感受著筆鋒在紙上的運動,眯起眼融化在力道
及墨色變化裡,然後迫不及待下次寫字的美好時光。
       然而,這樣的恰如其份卻非短時間可成的事兒,往往從墨汁換成磨墨時,
有太多的挫折,是一段令人難過的陣痛期,這段期間的墨,常常非暈即過稠,
都成了果凍狀卻依然是灰的,不是傷筆就是傷眼,卻依舊搞不懂是要再磨更大力?
還是要多磨幾下?那又是幾下呢?到底有沒有個標準sop?什麼時候才能如之前般
快樂寫字?我想這是很多人曾經經歷,或正在經歷的事情。
進入詩硯齋,一定聽過“要對工具材料講究”這句話,然這裡的“講究”,卻不是
花大錢叫老闆搬出最好的這樣簡單的事情;現階段我的理解是:對工具材料使用
方式的理解;講究的程度,就是理解的深度。
       墨條裡主要的成分有什麼?有油煙或松煙的碳粒子,有將這些粒子黏成團的膠;
那硯呢?硯和其他一般石頭的差別在哪?為何一定要用硯石?它有著什麼不可被
取代的條件?那加水呢?水的功用?滴水如珠的用意是?磨墨時墨條是要傾斜
還是垂直磨?到底,老師所說的標準墨韻是什麼?如果從沒思考過這些問題,
那磨墨只是表面動作的模仿,難以進步。
        就我個人現階段對磨墨的體會,認為磨墨有“刮出墨粒子”、“溶出膠”和“拌勻”
三個主要動作,老師說過硯石有無數細小的絹雲母,如小鋸齒般分佈在硯面,
當水滴下,墨條放入,膠就開始釋出,施力下壓更是加速膠的溶解,當墨條朝身體
方向往下磨,墨粒子被刮下,往右璇出,將“水“、”墨粒子”和“膠”拌勻。
       然磨墨的力道變化及控制並不容易講解,再經歷無數次的揣摩下,找到幾個比喻,
同學理解的效果最佳,在此跟大家分享:
1.揉麵糰:以你的手掌大小,手臂力量,一次揉多大的麵團是最有效率?
如果一下加太多水,又要加更多的麵粉,還要換更大的盆,卻沒力氣柔均;
所以1.5cc的水,是目前使用墨條大小可以處理的量。
2. 削蘋果皮:刮墨的力道,可以用削皮來想像,墨粒子和絹雲母都是極為細小的,
所以刮出來的粒子要細緻,就如同削薄皮,下刀後轉鋒快速穩定的削下,
如果一直都大力下壓前進,那只會產出狗啃的皮,費時費力成效差。
3. 如果前兩個都無法馬上體會,那就以磨出「墨路」為目標,在每次下刮的時候,
想像要將水刮開,要見到硯面的感覺,這樣的想像也會有所幫助。
       另外,磨墨的範圍固定在10公分直徑的圓,其原因也可從拌勻麵團來理解,
要將麵糰揉均,必須要重複揉每個地方,所以磨墨也是ㄧ樣,磨墨範圍每次來回
要固定在相同軌跡;範圍大小的道理,同揉麵如果在ㄧ只小碗,綁手綁腳跟本沒有
空間翻攪,磨墨範圍也是,如果只是在小範圍磨,除了沒有空間拌勻外,
也沒有刮墨所需的範圍,還有可以想像,1.5cc.的水攤成10公分和5公分的高度差異,
水越高,墨條溶出膠的機率增高,易未黑就過稠,當膠過多時,想像一下絹雲母
細小牙齒被填平了的樣子,會打滑不是沒有原因的;所以如何達到「最有效摩擦力」
是很重要的概念,細小的絹雲母和微小的碳粒子,作用的範圍其實就是那薄薄的一層,
水的薄度也自要配合,然後會聽見磨墨的聲音,是摩擦力出現的指標。至於墨條
垂直磨的力道分析,老師書中已精彩講解,但在課堂上卻常見有人著隔紙拉長手臂磨墨,
這就如同寫字沒移紙一般,筆要垂直需在右胸口前,磨墨的姿勢和寫字ㄧ樣,
墨條才能垂直於硯面,其實仔細體會上述內容,磨墨和寫字的施力道理是相通的,
那下去提起的力道控制,快速運筆的力道變化,施力回收的循環,摩擦的力道、
聲音、薄薄一層的力道作用範圍,都是相同的。
       所以在我鼓起勇氣花一星期整理出這篇心得,螢幕前的您也看得頭昏腦脹之後,
了解磨墨真的很難,它就是寫字的前端,兩者施力道理相同,最佳墨色早在硯面上呈現,
而非是在下筆後。請把握每次看老師磨墨的機會,黃老師磨出的墨金光油亮,
黑轉灰後金色油光揉入,然後再轉成油亮的黑,那姿勢和專注度和寫字時是ㄧ樣的;
侯老師磨墨如熱斧融蠟,稠度溫潤墨黑的墨汁,就在墨條和硯面交接處徐徐溢出,
是沈靜飽滿深沈的黑,常讚嘆,是什麼樣的手,可以在拿起墨條,放在硯面時,美感就流瀉出來。

磨墨很難,也很美,值得慢慢體會,慎重學習,共勉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侯吉諒書法講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